养护市场一直被园林企业寄予厚望,因为在人们印象中,它一直是个增量市场。
尽管现在受地产下行、市政绿化项目减少,传统的园林工程市场出现萎缩。但基建、地产投资每年的总额还是比较大的,有新项目就会出现新增绿地,就会有养护需求,只是增速没以前快了。
另外,绿地养护也在逐渐放开,越来越多的城市实行招投标的形式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干。据了解,今年不少城市绿地养护市场是萎缩的——养护经费在减少。
前几天,艾笔园创发表了一篇文章《城市公园在减负》,引来了大量讨论:
“我们这边市政绿化都开始没人养护了。”
“兰州某楼盘的绿化从今年开春就脱管了,损失比较严重,市民们强烈反映将近3个月。前几天终于由政府管理部门接手了。”
“北京一顶豪商场,台花早就差的不能看了。每次去提意见,没用,第一次觉得经济走向竟然这么强劲的决定审美。”
“市场环境真的差,今天早上我一家合作了八年的知名投资公司,现在都削减企业周花的预算,而要改成植物,可以放的时间久一点的。”
“昨天汇报高速口景观提升方案,花籽草籽,多年生宿根植物,原有植物修剪,郊野风,降低后期维护成本,主打一个省钱。”
还有更多的吐槽,比如“养护经费直接砍半”“人工、材料都涨,多年养护费用不涨”“养护并入物业,专业性越来越差了”等。
就是俩字:缺钱。一位资深园林工作者说,之前政府领导总说园林绿化是有钱才能做的,现在体会更加明显了。
现在行业从业者都面临着几个问题,从政府来看:经济总体下行,园林绿化不像民生类那么具有优先级;
行业来看,在经历之前的发展后,实际园艺水平还比较落后,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;外部进入,其他行业还在这里寻找转移点。
存量博弈是残酷的,如何找到新的市场呢?方法是将转型升级和解决刚需结合起来,从有限的市场经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份额。
一专多能,这个“专”就是园艺内核的专注;“多能”,就是市场开发商机融合。
对于园林花木行业来说,变现大致是这三样:卖产品(技术或服务、工程)、卖艺术(花艺、造景)和卖空间(场地运营),前两个属于传统市场,空间运营则随着公园开放共享政策的推进,成为一个增量市场。
不管怎样,城市公园减负+公园服务功能迭代升级,是政府需要、市民需要,就看采取何种措施,让社会资本在政府有序管理之下,有序介入,来满足政府、市民、企业的三方诉求。